
▲杜江鋒正在工作。 周 鑫攝
樸實、真誠、嚴謹……這是初見杜江鋒時的第一印象。他略顯靦腆,說起自己的人生經歷,總是寥寥數語,但是,談起自己的科研工作,卻是激情滿懷,思緒萬千。
這位34歲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材料可控合成及腫瘤成像和治療。近年來,他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6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2項,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國內同行高度關注。作為一個從芮城農村走出來的孩子,他從大山深處出發,一路前行,步入我國納米科學與生物醫學交叉研究的科學前沿領域,而此時,他卻毅然重返家鄉,為這里的基礎醫學研究再立新功。“這是我的人生選擇,也是一個山西籍學子應有的情懷。登上我們山西這艘快速前進的巨輪,在基礎醫學研究領域踏浪前行,是我不懈努力的方向。”杜江鋒言語鏗鏘有力。
1985年,杜江鋒出生在芮城縣永樂鎮見帝村,家里姐弟3人。一輩子務農的父母,卻對孩子們讀書特別支持。為了籌措3個孩子的學費,每到寒暑假,村里人總會看到杜江鋒的父親走街串巷收廢品的身影。這一干就是十幾年,貫穿了孩子們的求學生涯。“好好做人,好好讀書,長大了當一個有出息的人。”父母期盼的目光一直在杜江鋒的腦海浮現。
2004年,杜江鋒考上了運城學院化學專業,身邊的人都認為他以后會成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但是,大學四年,他拓寬了視野,“走出去”的心愿特別強烈。2008年9月,他考入南華大學分析化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基礎課程期間就拿到甲等獎學金。2009年,他進入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是碳納米管的合成表征,及其進入生物體后與血液蛋白質的相互作用機理和生物安全性研究。2011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碩士學位。
畢業后,他先后在高新技術產業公司及傳統的精細化工公司從事質量控制工作。他越來越感覺到,深入從事基礎醫學前沿領域的研究,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也更能發揮自己的專長。于是,2014年,他考入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2017年6月獲得放射醫學博士學位。
攻讀博士期間,他一直在趙院士位于中科院的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研究基于納米材料的腫瘤熱療-放療協同治療的課題。趙院士經常對學生說,做科研必須保持高度的創新,創新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礎。這也成為杜江鋒科研工作的準則。
2017年,他博士畢業,面臨著諸多選擇,可以去蘇州大學工作,也可以到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但是,他最終選擇了回到家鄉。2017年7月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進入山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工作。杜江鋒告訴記者,近幾年,省里制定了各項有利于青年人才發展的政策,并積極落地實施,在這里工作和生活很舒心。
他通過加入張輝教授“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鎖定了“納米材料及腫瘤成像和治療”這一基礎醫學前沿研究方向。目前,腫瘤高發,但是對腫瘤細胞精準治療的技術水平較低,在腫瘤成像技術方面,現有的CT、MRI等單一成像技術各有優缺點。當今,納米科技已經迅速發展滲透到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現代醫學等諸多前沿科技領域。利用新材料,進行納米成像對比劑的開發,在克服單一成像技術不足的同時,還可以使腫瘤患者的放療更為精準、更為有效,這也是杜江鋒所從事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在晉工作一年多來,杜江鋒已獲國家級和省級基金3項,研究成果方面已有1篇重要論文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由于成績突出,2018年12月,他破格晉升為教授、博導,并入選2018年度山西省“三晉英才”青年優秀人才。“基礎醫學研究不能脫離臨床,最終要造福于患者。”杜江鋒說,“恰逢家鄉‘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發展機遇,我要努力工作,產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回報家鄉。”(來源:山西日報 秦洋)